2020-05-05 · 社会科学报分享到
0 跟贴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而根据走势恐怕远未见顶。疫情在世界的蔓延大大超出各国年初的预期,很有可能成为历史发展的关键点。《外交事务》称,与其说新冠肺炎会改变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不如说它会加速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日前,执教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新政治家》杂志首席书评人约翰·格雷在文章《新冠危机为何是历史的转折点?》中提醒,“如果我们想在未来变得不那么脆弱,就必须在生活方式上作出永久性的改变。”
疫情之危,或许带来生活之机。
原文 :《升级生活理念,时机或已到来》
作者 |本报记者 程洁
图片 |网络
过度的物欲导向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目前的全球疫情追踪实时地图当头棒喝: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大多是物质文明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当然,图片数据与检测、统计范围有关,仅供参考,但是,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当下生活方式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物,是人们得以存续的基础,也是维系人与世界的纽带。人都会不知不觉地积累物品,在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中,这被解释为虽然生活在现代,但是我们的大脑和心灵都还是以狩猎和采集的生活方式在思维。对物的执念源于人的习性和欲望。工业社会以来,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甚至成为进步的同义词。法国生活美学大师多明妮克·洛罗于《理想的简单生活》的开篇就说:“绝大多数的人,在生命的旅程中,都携带了沉重甚至是超重的行李厢。”其实,据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院长袁祖社教授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有“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及“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的敏锐思考。
重物质难免滑向享乐主义,消费的冲动被粗暴地理解为“狂欢”。2019年11月11日,阿里巴巴天猫14秒成交额破10亿,1分36秒成交额破100亿。2月25日,全球领先的整合传播咨询公司罗德传播集团与亚洲领先的市场研究公司精确市场研究中心联合发布《2020中国奢华品报告》,称在过去一年中,中国内地消费者在奢侈品上年均花费近330400元。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年度花费约393900元,高于一线城市的344100元与二线城市的275000元。
消费似成为确立人的主体性,彰显个人价值的核心标度。人们过得更幸福吗?认为身处“流动的现代性”的英国著名学者齐格蒙·鲍曼在《工作、消费、新穷人》一书中表示:“如果消费是人生成功、幸福甚至尊严的度量器,那么人类欲求的盖子就被打开了;无论多少占有和激动人心都无法‘与标注同步’所许诺的那样带来满足——因为不存在可以达到同步的标准。”同样,主张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不是“欲求”的美国思想家丹尼尔·贝尔也认为,以快乐为原则,以奢侈性消费为基本特征,人们生活在一个“虚伪的世界”之中。
丰裕非但未加深获得感,反成为焦虑的温床,我们进入了“一种与先前时代根本不同的日常”,越来越多人“吃不过来、穿不过来、用不过来、看不过来、做不过来”,与恣意消费相应强度、烈度的反噬扑面而来,生活碎片化、精神迷茫化,日常生活异化。“在物化意识的支配下,以快乐为原则、以物质性奢侈消费为基本特征的享乐主义生活方式,既是人片面性发展的重要表现,又是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三元教授如是说。
卢卡奇对“物化”的批判也好,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大厦也罢,都妙不过海德格尔对此在状态描述时的那一个“烦”(Sorge)字,他说人们“烦忙”(Besorgen)又“烦神”(Fürsorgen)。哲学家的深意需详加品评,词的表层含义已经足够传神。
简单的生活也能带来幸福
3月20日,联合国年度网络出版物——2020年《世界幸福指数报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s)新鲜出炉。五个北欧国家又一次不出意外地跻身前十名。
2008年前往挪威攻读发展经济学硕士的桑旸,毕业后留在当地从事继续教育工作。她认为北欧人的生活方式有可借鉴之处。比如这种方式依靠的基础,包括可靠而广泛的福利,低腐败和有效运作的政府机构等。更值得一提的是,北欧公民具有不错的自治权和自由感,以及彼此之间的高度信任。而且,北欧人勤俭的观念深入骨髓,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张下,在个人消费欲望满足的同时,还会考虑群体和下一代的需求与幸福,从而刻意克制过度消费。比如,利于物质循环的二手市场非常普遍。崇尚自然的北欧人对现代极度便利的生活还具有一种“反驯化”态度。北欧式传统的度假木屋甚至需要自行发电,多数没有洗浴设备。在桑旸眼中,“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笔下的Friluftsliv(户外生活)正是北欧人向往偏远地方寻求精神和肉体幸福的写照”。
日本自我完善大师本田直之在《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中也鲜明指出,“幸福所钟爱的,果然还是简单的生活”,“从物质中获取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我们要从加法时代来到减法时代”。事实上,“少即是多”(Less is more)这个由德国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于上世纪20年代提出的口号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标语或标签。该理念在善于学习并创新的日本大行其道甚久,无论是山下英子略带禅宗气息的“断舍离”,还是MUJI时尚前卫的简约,都成为“极简主义”最好的注脚。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笪志钢告诉本报,日本人追求一切与自然和谐为伍的境界。体现在生活方式上则是追求简单的实用,淡化过分奢华的物欲。例如,日本饮食文化固然追求色香味的精致搭配,但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和去复杂加工化,实则折射出尊重原生态的健康趣味;日本园林文化清幽、质朴、简雅,散发着师法自然并回归自然的古意,彰显了文化与审美的联姻。
经济停滞、老龄化加重,以及“3·11大地震”等社会和自然问题,让日本民众幡然醒悟。日本社会学家三浦展潜心研究30年,认为日本已经进入“第四消费时代”,从崇尚时尚、奢侈品,过渡到注重追求消费的体验,进而过渡到回归内心的满足感、平和的心态、地方的传统特色、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上来。
北欧和日本的“简约”殊途同归,都抵达低欲望、人际简单、人与自然和谐的幸福彼岸。
倡导身体美学和生态文化的深圳大学教授王晓华认为:“极简主义的要义不是节约,而是循环、有机、可持续。这种意义的极简主义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从某种角度看,极简主义可能意味着苦日子,但它更可能带来极乐:当我知道自己的行为有利于生命世界的循环时,快乐可能充盈整个身体。”
在以极简主义为代表的简约思潮中,既可见上世纪60年代西方艺术界Minimalism的流,又蕴涵抱朴见素之传统东方美学的源。《道德经》云:“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简约风尚造极于赵宋之世,摒弃了唐三彩之花哨的宋瓷,器简意高远,弥漫着“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寂定安然。与色彩饱和的西方油画相比,水墨氤氲的中国画又何尝不诠释着极简的美学真谛。
今天,长途跋涉回来的简约风潮旧瓶里盛满了新酒,如露入心,又似醍醐灌顶。个人心灵的力量有限,简化正是重新发现自我,是个人能量的再聚焦。“少”不是绝弃而是精简,“多”不是拥挤而是完美。这种“治愈系”的方式意味着过一种精挑细选、真正成熟的生活,过一种更有意义、更负责任的人生,从而获得最大化的幸福、最大化的自由。
绿色生活方式构建是一种行动
有些东西是物质无法到达的,比物质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安顿与内心的塑造。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明白告诉人们,人的需求越是低级,越与动物相似;越是高级的需求就越为人类所特有。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生活美学。疫情给五光十色的生活按下暂停键,恰可以“繁华落尽见真淳”。
身为国际美学协会(IAA)五位总执委之一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悦笛多年来一直倡导“生活美学”,他告诉记者:“当今日常生活已被异化,不仅是人为物役,而且人与人之间关系对立,最终还是人与类本质的疏离。未来需要一种与自然、与人际、与社会得以共同进化与发展的、合情合理的和谐生活理念。”生活方式变革的实质是人的发展。这与张三元教授的观点异曲同工,消费主义与社会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我们必须构建绿色生活方式,其根本在于人的全面发展,首先需要有正确价值观和消费观的确立。
“极简主义”包含着物质时代对消费主义的反制,但上海大学文化研究学者李磊主张对此冷思考。在他看来,极简主义不过是碗心灵鸡汤,本质上是一种精神致幻剂。“苹果”也好,“无印良品”也罢,其背后极简主义的审美逻辑无疑为消费主义“保持饥饿”和“制造饥饿”的逻辑所整合利用,它只是资本为了增值目的而采取的一种制造消费需求的手段。极简主义生活是城市中产阶级的消费美学,那咬了一口的苹果符号或使得消费者完成了对中产阶级身份的想象。
在我们告别物质匮乏,阔步走向脱贫攻坚的决胜之机,我们尤其需要保持警惕。
未来取决于此刻人们的选择。“升级生活理念,首先需要行动。”疫情期间高举分餐制大旗的王晓华教授正色道:“内在的思想不能直接改变世界,中国知识分子应该适当走出书斋,更重要的是找到恰当的行动策略。难处在于如何整合貌似冲突的各种价值观。譬如,极简主义可能与市场经济发生冲突,而人类可能暂时找不到比市场经济更好的经济模式,因此,需要掌握调和的技艺。”
一种新的生活理念或生活方式的形成乃至普及,并非一蹴而就。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区域发展尚不平衡,人们所处消费阶段也不同,笪志钢研究员强调:“就此而言,生活理念升级的困难和阻力颇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需要不断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更加具有生活品味和文化内涵的产品;另一方面,要不断瞄准有利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简约生活,做升华民众消费观念、提升精神层面需求、重文化素养等产官学研各界的总动员,在全社会共鸣下努力践行,那一天迟早会到来的。”
疫情让人直面生命可贵,珍惜当下。在这段不得不“宅”于家的日子里,很多人可能已经体会到了理性消费、家人相伴、自己动手、守望自然……这些简单而踏实的快乐,无数人在细小与平凡中,触摸到生活的纹理,多年求而不得的心境不期而至。
绿色生活方式的种子,已经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