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没有人会料到, 2020年会具有如此惨痛的开端。似曾相识的疫情不但再次重演,而且造成了更加惨痛的损失。
种种证据表明,与2003年的非典疫情一样,这次危机同样源于不合时宜的生活方式,暴露了必须修正的风俗习惯。如果不采取必要的行动,类似的危机还会出现,我们还将承受失去生命、健康、亲人的后果,仍会体验无尽的痛苦、无奈、荒诞。
人不能两次跨进同一条河流,但却可能多次遭受同一苦难。在经历了2003年的SARS危机过后,这次疫情具有教科书式的警醒意味。灾难本身并不是财富,对灾难的反思才是。为了斩断危机之链,我们不能不采取必要的行动。除了禁止野生动物贸易外,就餐方式的变革也应提上议事日程。
在21世纪的大多数华人文化圈,合餐依然是一种惯例。当人们聚集在一起时,被分享的不仅是食物,还有口水里病毒和细菌。在表面上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就餐者沦落为病毒和细菌的载体。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半数以上的中国人被幽门螺旋菌感染,胃癌成为一种常见病。世界上半数以上的胃癌患者出现于中国。每年死于胃癌的同胞接近70万人。除此之外,甲肝等流行病的幽灵也四处徘徊。当疫情发生时,餐馆沦落为人们不愿意接近的雷区。
事实上,合餐是一种不合时宜的生活方式,已经被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所放弃。在世界主流餐饮界,分餐早就是通行的惯例。我们不应该成为主流文化的逆行者,不能再承担越来越惨痛的代价。
有人认为中餐的独特性决定了分餐制不可行,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合餐制并非国粹,不属于绵延至今的传统。在唐代以前,分餐制曾占主流地位。现在,新加坡等地的华人也基本上习惯了分餐制。即使在菜谱高度发达的今天,改变中餐的吃法也并非难事:其一,公共宴会可以更多地采取自助餐的形式;其二,饭店可以同时提供公用餐具和私人餐具。
出于以上理由,我们倡议全面推广公共餐具的使用:首先,提供公筷和公勺应该成为饭店营业的前提,相关规定需要升格为法规;其次,在日常的家庭聚餐中,使用公筷乃至分餐都应该成为一种新的规范。
蜕变可能需要时间和耐力,但我们别无他途。
发起人(排名不分先后)
王晓华(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应天齐(深圳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家)
王治河(著名旅美学者,生态哲学家)
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田松(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吴岩(南方科技大学教授,科幻小说家)
胡志红(西南交通大学文学院教授)
范藻(四川传媒学院教授)
史红(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周思明(评论家)
远洋(诗人,翻译家)
禾刀(书评家)
楼惠子(作家,现居广东)
董牧孜(作家,《新京报》记者)
程洁(学者,《社会科学报》编辑/记者)
魏沛娜(《深圳商报》记者/编辑)
尹航(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教授)
方英(宁波大学教授)
路遥(太原师范学院教授)
江玉琴(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简圣宇(扬州大学教授)
徐大威(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黄逸民(淡江大学教授)
任立(广西艺术学院青年教师)
李普文(浙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刘为民(中国公安大学教授)
周思明(深圳文艺评论家学会顾问,著名评论家)
盖光(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刘慧姝(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坤宇(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刘德兴(《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编审,书画家)
汪泉(小说家,编审)
刘宏森(上海《青年学报》主编、教授 )
吴显奎(科幻科普作家,四川省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
王继恒(西北政法大学副教授)
刘平华(厦门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肖惠萍(江西省吉安市委党校副教授)